醫者如是

沈力揚與陽明精神 

Albert Ly-Young Shen: a Brief yet Remarkable Career in Neurosurgery and Medical Education

短暫而璀璨

重現沈力揚(1936-1985)與陽明精神

Searching for the University's Soul named Yang-Ming: Albert Ly-Young Shen (1936-1985) Revisited

沈力揚生於1936年,在漫天戰火下隨家遷移流離,最終落腳台灣。如同當時許多台灣青年,沈力揚擅長理化,嚮往科學救國,個性好奇敢問,更將英文名取為Albert,向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致敬。

雖然沈力揚聽從母親建議選擇醫學,科學早已深植於他,帶領他一路從醫學院、專科訓練,到籌設超越學科本位,整合臨床服務與學術卓越的神經醫學中心。他勇於任事,遇事一定追根究底,善辯固執卻臣服真理,是不拘泥常規以病人為重的創意名醫。他也是陽明的臨床教授,創立實驗外科、顯微手術訓練中心與視聽中心,支持群體醫療中心落實,體現貫通行政、產學、推廣與偏鄉醫療,全方位的醫學教育體制。他讓榮陽在台灣與國際發光發熱,也讓陽明學生有捨我其誰的驕傲。

本展覽呈現沈力揚短暫卻璀璨的一生,側重他臨床創新的來源與他對榮陽的事功與期許。哲人已遠,典範長存,希望陽明人從中看到打破框架,求真求實的陽明精神,保守這精神陪著我們邁進無限的未來。 

視病如親,追求卓越

展現神經醫學的無限可能 

Establishing a Specialty; Proposing an Integrated Institution: Shen's Career in Taipei Veteran General Hospital  

作為第一個接受美國神經外科專科訓練的台灣醫師,見證一流的醫學中心如何恢復榮光,沈力揚對榮總不但有知遇之恩,也有滿腔的改革熱忱。其中,首要任務是強化專科訓練。當時外科下並無次專科訓練,四年住院醫師輪流分派到各科,到總醫師才固定到某科。他以新英格蘭醫學中心的訓練精神為藍本,但尊重外科部人力分配,逐步建立獨立的專科訓練計畫。同時,沈力揚舉辦「神經醫學講習班」,跨出內外科藩籬,邀請神經內科跟放射科共同撰寫講義,大受歡迎;他更一步參與台灣神經醫學會的成立。

在產學合作多流於紙上談兵的醫界,沈力揚透過靈活的行政手腕,1977年催生慶齡醫學基金會,以裕隆公司創辦人嚴慶齡命名,為榮民總醫院與陽明醫學院提供日後關鍵而必要的發展經費。為了擺脫醫療器材仰賴進口的窘境,沈力揚與台灣大學慶齡工業研究中投入二氧化碳鐳射手術刀,先後完成慶齡一號與慶齡二號的開發。他除了親自示範慶齡一號的使用,也督導慶齡二號的動物試驗與機器調整,特別是機件的耐用性、靈活度與手術室的實際應用,終於在1985年1月通過測試進入臨床使用。

早在沈力揚回國後便創設神經外科加護中心,邀請國際權威示範演講,但他念茲在茲的還是打造以病人為本,兼具研究與服務的神經醫學中心。在沈力揚的藍圖裡神經內外科、精神科、神經放射科、神經眼科、神經耳科與小兒神科等都與神經有關,可以整合為神經醫學的大中心。透過慶齡醫學基金會的資助,沈力揚積極培養人才出國進修,受益者包括李良雄、潘宏基、黃俊一、熊海明、黃隸棟、張光雄與劉秀枝等。台北榮總鄒濟勳院長回憶,沈醫師希望「讓全世界醫學專家,都知道在中華民國的榮總,擁有世界水準的神經醫學中心」。 

放眼國際,深入基層

多方位的臨床教育與服務

Making Yang-Ming Second to None: Shen's Achievement in Medical Education 

陽明醫學院成立,沈力揚擔任醫學系外科學科主任,發揮榮陽優勢,成立實驗外科與外科視聽中心,將臨床訓練與醫學教育一體化。臨床訓練方面他從神經外科出發,開辦東南亞第一個顯微手術訓練中心,從設備添購、師資課程規劃、到證書發放親力親為,吸引印度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非洲奈及利亞等國醫師前來學習。沈力揚將結合理論與實作的實驗外科帶進大學校園,小班授課,榮總醫師指導,讓醫學生從課程中鍛鍊手術技巧,鼓勵臨床創新,尊重生命的態度,是全台首創,陽明獨有的特色課程。

沈力揚有感於醫療資源不平等,多數臨床醫師畢業後即無法繼續吸收新知,因此設立視聽中心,邀請專業團隊錄製繼續教育節目,在專用攝影棚與榮總取景拍攝,於華視頻道每周五早上播放,長達六年。該中心更介紹少見的顯微手術過程,為戰後自製醫學影片的創舉,其中「經蝶骨竇施行腦下垂體手術」與「腦血管重整術─淺顳動脈與中腦動脈吻合術」獲得第一屆金穗獎「醫學教育電影策劃獎」的肯定。

呼應衛生署「加強基層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-醫療保健計畫」強化基層醫療的理念,沈力揚居中協調雲林縣四湖鄉衛生所整建轉型,促成第一個群體醫療執業中心在此試辦。該中心平時有台北榮總醫師輪流駐診,寒暑假有陽明勵青社同學以此為基地進行衛教服務,寓教育於實踐。群體醫療執業中心的成功,也為之後擘劃醫療網的規劃樹立典範。 


無私無我,澈悟篤行

明精神的詮釋與體現 

Debating Yang-Ming: Paul Han and Ly-Young Shen as Educators and Patients

陽明醫學院首任院長韓偉有感陽明對偏鄉醫療的許諾,就任時即提出「陽明精神」,期許同學陶冶出獨樹一格的氣質,並以此服務人群,造福社會。透過韓院長的魅力與實踐,陽明精神反映在早期對公衛與偏鄉醫療的關注。與此同時,韓院長深具宗教情懷,擇善固執的治校風格引起討論,特別是攸關畢業生生涯規劃的公費生制度。

沈力揚對陽明的認同也有其看法。他期勉師生從自己所處的環境與位置確實履行自身工作,學校的獨特性自然得到體現。在一次受訪中他直言符合韓院長理念的陽明精神他尚未看到,指出「十年之後,如果社會上能以表現良好醫德、醫術的醫生為認定陽明人的標誌,而說:『這位醫生一定是陽明醫學院畢業的。』那麼陽明精神才算是真正地建立。」

韓偉與沈力揚都畢業自國防,同在榮陽發揮所長,成就志業。但不同於韓偉來自基督教家庭,致力基礎研究,沈力揚的個性受佛道影響,從事壓力極大的神經外科工作,往往與死神拚搏十數小時依舊無力回天,養成他不罣礙不執著,機敏隨性的人生觀。

1983年2月沈力揚罹患血癌,病情穩定後即返回醫院,以平常心繼續為病人服務,包括前行政院院長孫運璿,以及1984年3月因腦出血急送榮總治療的韓院長。開刀後沈力揚前去探視,韓偉稱讚手術「Excellent、Perfect」。沈力揚坦誠以告「我拿了你的腦的一部份,但是很遺憾,我拿不乾淨。你要好好安排」,而韓偉回以「我知道。我相信你的專業」。1984年8月4日韓偉病逝於榮總。同年12月沈力揚癌症復發,於次年2月16日逝世,遺體依遺願捐給病理解剖。韓偉與沈力揚對陽明精神有不同詮釋,即便如此,他們真知力行,澈悟篤行,最終殊途同歸,活出陽明人的典範。 

資料來源:

  • Fager, Charles A. 2002. "History of the Lahey Clinic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." Neurosurgery, 50(5): 1121-1124.
  • 郭文華,2004,〈歸檔台灣醫療:初探醫師書寫的歷史與社會學〉,《臺灣社會研究季刊》,第54期(2004六月),頁105-148。
  • 游鑑明訪問、柯小菁紀錄,〈劉秀枝女士訪問記錄〉,2011,收錄於黃克武,陳慈玉,潘光哲,雷祥麟,楊翠華,沈懷玉,張淑卿訪問,周維朋,林東璟,張成瑋,柯小菁,蔡說麗記錄,《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 下篇-各部、科、中心主任與教授》(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),頁441-477。
  • 沈力揚教授榮哀錄、張珂,1985,〈沈力揚小傳-獻身神經醫學的沈力揚大夫〉,《傳記文學》,第46卷第6期,頁61-63。
  • 《台北榮民總醫院半世紀 下篇-各部、科、中心主任與教授》(台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)
  • 新英格蘭醫學中心神經醫學中心檔案室
  • 鄒濟勳,1985,〈我所認識的沈力揚〉,《傳記文學》,第46卷第6期,頁59-60。
  • 潘宏基,2012,〈台北榮總台北榮民總醫院加馬刀放射手術(Gamma Knife Radiosurgery)沿革〉,《台北榮總學訊》第181期,頁15-25。
  • 賴其萬,2007〈醫學典範在堆動醫學倫理的意義〉,《澄清醫護管理雜誌》,第3卷第2期(2007.4),頁4-8。

感謝:

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、財團法人沈力揚教授醫學教育獎學紀念基金會

李良雄、沈美淉、陳福民、郭文華、鄭宏志、鄭國琪、Volker Sonntag

國立陽明大學圖書館
版權所有 2020
Webnode 提供技術支援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